第三百二十二章 市舶司停罢的危机
魏观愣住了,不知詹同是什么意思。
高启在一旁站着,眉头微皱,代替魏观问出了疑惑:“敢问老尚书,可是朝中出了什么变故?”
詹同看了一眼高启,礼貌性地笑了笑,然后对魏观说:“昨晚入城之后,徽儿打探消息,听闻你不仅在疏浚锦帆径,还打算将府治迁至张士诚王宫故基之上,甚至已经动了土,当真如此?”
魏观坦然承认:“确实如此,眼下饥荒中不少百姓没了出路,朝廷赈贷虽有些粮食,可毕竟只能解一时之困,不少百姓将粮食留给父母妻儿,自己出来做点工,也好省下口粮。我见百姓流民较多,便打算以工代赈……”詹同端起茶碗,对魏观的决策表示理解。
疏浚河道,确实可以方便许多,走船运货总好过毛驴与骡子运货,何况还可以缓解城内涝害。搬迁府治是为了方便治理,为了朝廷的脸面,谁家府衙住在潮湿的低洼地段,跟被地牢一般?
可问题是,你魏观治理的不是杭州,是苏州。
你是其他府的知府,想迁府治随便迁,不用给朝廷打招呼,直接开建就行,可这里是苏州,你要迁的地方是张士诚曾经的王宫!
詹同看着侃侃而谈的魏观,他是勤勉为民,是廉洁奉公,是一个深得民心的好知府,可他缺乏对帝王心思的考虑,对事件危险性的预判,过于关注以工代赈与迁移府治本身,根本没考虑其他。
若不是顾正臣提醒,他会死在这件事上,绝对会。魏观见詹同一直盯着自己,目光有些异样,便止住话语问道:“同文兄,难道我说错了?”
詹同抬了抬手,詹徽识趣地退了出去,高启见状,也只好退开。
周围没了其他耳目。
詹同抓住魏观的手,一脸严肃地说:“你是一个好官员,可你不应该忘记,要为百姓做更多的事,前提是需要活下去。你忘记了,当年苏州府的百姓是如何支持张士诚,那十个月的攻城战,你以为张士诚是如何坚持下来的,没有这里百姓的全力支持,仅凭着高墙孤城,能挡得住陛下的大军?”
“苏州府重税,可不仅仅是因为朝廷缺粮,这背后隐藏着的帝王微妙心思,你难道不明白?这些年来,多少御史想为这里的百姓开罪,可他们现在人呢,还有一个人站在朝堂之上吗?你怎么敢在张士诚的王宫之上修建府衙,这不是取死之道,又是什么?”魏观惊愕不已:“不就是一座府衙,怎么就成了取死之道?难道说,张士诚居住过的地方不是大明的土地,大明官员还不能居其之上?”
詹同微微摇了摇头,直接点明:“在你这里,是大明官员踩着张士诚王宫,彰显新朝气象,可在你的敌人那里,这就是兴灭王之基,夺天下龙气,心存二心,意在谋反!”
魏观嘴角动了动,一句话也说不出来。
一件简单的房子问题,竟然成了谋反问题?难不成就让内城一直荒废着,如此好的地段,不利用起来怎么行,就因为一个死成渣渣的张士诚,什么都不干了?
“你无其他心思,但要你命的人有其他心思。我来的路上,遇到了御史张度,他出现在这里,想来有陈宁的授意,你要小心谨慎为上。”
张度?
魏观皱了皱眉。张度的官评并不差,他为人清廉,秉公办事,几次上书弹劾开国勋贵,不畏权贵,算得上是一个厉害御史。但与此同时,他确实也与陈宁关系颇近,而自己与陈宁的关系,可以说是水火不容。
詹同起身,对魏观继续说:“若是你不在了,这里再出现一个陈烙铁之类的官员,这里的百姓可就真的没活路了,话说到这里,你应该清楚该怎么办了吧?”
魏观深施一礼,对詹同道:“多谢同文兄提醒。”
“谢我?呵呵,那可就谢错人了。”
詹同见魏观并没有固执,欣慰地笑了。
魏观疑惑不已:“不谢同文兄,还能谢谁?”
詹同摇了摇头,终没有说出顾正臣的名字,虽说这件事是顾正臣的功劳,说出来有利于魏观与顾正臣结好,日后朝堂上有个照应,可这件事同样存在着风险,倘若出了事,魏观点出了顾正臣的名字,那顾正臣恐怕也就完了。
出于对顾正臣的保护,詹同选择了隐瞒,转而说:“这其实是一个机会,一个反击陈宁与政敌的机会……”
两个时辰后,詹同上了船,坐在船舱里听着不远处的琴声,端起一杯清茶,低声喃语:“愿苍天保佑苍生与贤臣……”
潺潺的溪流被突兀出现的石头挡住了去路,只好转了个弯,从石头一旁流淌过去。
句容。
顾正臣铺开纸张,心事重重。
张希婉轻柔地研磨,见顾正臣情绪低落,便问道:“还在想市舶司的事?”
顾正臣靠在椅子上,叹息道:“太子让秦松带来话,说市舶司的问题不小,不仅连年没有半点收益,还出现了大量亏空。”
张希婉盈盈一笑:“朝廷薄来厚往之策已行多年,能有收益才是怪事。”
顾正臣苦涩不已:“没有收益并不紧要,可现在棘手的问题是,泉州市舶司提举魏洪上书,直言海外贸易误国误民,建议封禁大海,甚至将矛头对准了沿海地区的百姓,说百姓与海外之国勾连,有成为海盗之嫌,要求朝廷下严令,彻查百姓私自出海之事,以重刑加以处置。”
是什么原因直接导致朱元璋下令停罢宁波、泉州、广州三市舶提举司,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录,但现在,顾正臣可以肯定,市舶司的上书与海寇问题,很可能是促使朱元璋下决断的关键原因。
魏洪!
顾正臣根本就想不起来大明有这么一号官员,兴许他连上史书的资格都没有,可偏偏在这个时间点上冒了出来,成为了影响事态走向的人。张希婉看着忧愁的顾正臣,轻柔地问:“前段时日夫君不是说,让靖海侯帮忙说话,改变朝廷禁海之策。如今事态发生改变,太子也没了对策,想来是陛下更倾向于禁海吧?”
顾正臣重重点头,看着聪慧的张希婉:“你说得没错,陛下缺乏对海洋之外的雄心,对他来说,禁海,一了了之,什么事都清净了,没了这些烦心事,他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国事身上。只是,大海禁不得,且不说数以百万的海边渔民如何生活,就是禁了大海也无法解决海寇问题。”
张希婉走至顾正臣身后,抬起手按捏顾正臣的肩膀:“太子都没法子的事,夫君能有什么法子。再说了,陛下心意是禁海,夫君若是相反,主张陛下开海,岂不是忤逆了陛下?”
忤逆?
有时候忤逆也是不得不为之的事,何况主要背锅的是太子,自己只不过是个小跟班,哪怕老朱发火,也不至于多严重。现在老朱的态度尚不明朗,至少还没拍板落锤,还有转圜的余地。
只是用什么方法来改变老朱的意志?
顾正臣寻思良久,决定用SWOT法试试。
所谓的SWOT法,指的是优势、弱势、机会、威胁,是一类分析矩阵,在后世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决策环节。
告诉老朱,开大海的优势在哪里,现实机会与未来收益可能,同时给出不足与问题所在,然后提出弥补不足,解决问题,抓住机会,扩大优势。
为了让老朱一目了然,顾正臣特意将文书内容做成了表格形式,这并非正式递给中书与朝廷的文书,而是写给太子,让太子转上去的文书,可以不遵循朝廷文书规范。
等顾正臣写完,张希婉已是哈欠连连,手中的团扇都掉在了地上,眉头与鼻尖透着细密的汗珠。
终还是天太热了,夜晚也凉不下来多少。
翌日。
张希婉与顾正臣分开忙碌,前往裁缝大院。
张希婉很喜欢现在的日子,不需要每日待在闺房里面,能够指挥一众人做事,看到这些辛劳的妇人拿到钱粮时灿烂的笑容。
考虑到战术背包的需求越来越大,朝廷催得紧,而今年朝廷又不打算折色棉布,张希婉在与顾正臣商议之后,决定在织造大院中调一批人手加入战术背包的缝制之中。
顾正臣自是没有意见,只让张希婉自己看着办,只要确保质量,想如何运作就如何运作。妇人的事,顾正臣不想参与太多,县衙的事都忙不过来……
夏收在即,县衙将要停止放告,而在这之前,县衙必须安排好一应事宜,比如召见里长、老人,让他们催促百姓做好夏收,该收粮的时候,需要抓紧点,莫要坏在了地里。
顾正臣虽然不太乐意做这种事,百姓不比谁清楚粮食的重要,不用人一天天叨叨,可这偏偏是知县的本职工作,如果连个流程也不走,一旦被人抓住可就是掉官的问题……
顾正臣看着一干里长,严肃地说:“夏收之后,很快便会安排秋种。这一次,句容会挑选出三千户百姓贷肥,以增土地肥力……”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,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